免费咨询电话:
400-677-1996

热门搜索: 包子机 和面机 馒头机

当前位置: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人本教练模式之――信任

人本教练模式之――信任

网责任编辑:admin人气:2190发表时间:2014-8-13 08:28

人们对信任做了很多定义和解释,不同的领域对信任的理解并不相同。归纳起来,基本上脱离不了这两个方面:要么从信念上定义信任,认为信任是一种信念、自信或预期一方值得信赖并获得其专业知识与可靠性,这是倾向于心理学的观点;要么从行为互动上定义信任,认为信任是一种行为意图或行为,反映了一方对他方行为的信赖,这是倾向于社会学的观点。这些定义有它的道理,在各自的领域为信任找到了合理的解释。

我们不去讨论信任的精确定义,只是从教练的角度去探讨信任是怎么回事,信任与领导者到底是什么关系。重点不是去定义信任,而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体验信任。

很多人谈到信任的时候,一定会说:“这个人值得信任”或者“这个人不值得信任”,有人还会愤愤不平地说:“我信任他,却被他骗了!”这些话说起来琅琅上口,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。因为信任才被骗,这符合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逻辑。

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,上述语言有一个共同的取向,着重点在“他”,也就是说,信任不信任,主要的“他”,是“他”值得我信任,是“他”让我没有信任感,是“他”骗取了我的信任。不少人理解信任的时候,都是这样把核心放在被信任者身上,无论功过,皆是“他”的原因,“他”在信任中是如此的活跃。

信任真的就是由“他”来决定的吗?很多人都坐过飞机,而且近几年发生了好几次飞机失事的事件,任何一架飞机都有掉下来的可能。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坐飞机?是信任飞行员,还是信任飞机工程师?如果在此回答“是”,那就更难以理解了,有几位乘客知道飞行员和工程师是谁?他们有什么表现让你觉得他们是值得信任的?也许有人说是相信航空公司的品牌和飞机的质量,那么,已经失事的飞机有几架不属于知名品牌的公司?在绝大部分人对飞机技术一无所知道的现实情况下,有什么理由相信飞机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?

看来相信飞机不会出事与飞机没有关系,与驾驶员也没有关系,与航空公司品牌更没有关系,总之与“他”没有关系。那与什么有关?与“我”有关系,因为这是“我相信”的。相信什么?相信自己,相信心中那个会一路平安的判断和感觉,相信自己的信心。

信任跟别人没有关系,信任与自己有关。当信任的对象在自己的视线之外,大部分人会同意这个说法。比如,飞机、工程师、飞行员,都是在我们的了解之外,信任他们其实是信任自己。但是,当信任对象在自己的了解范围之内,有人就不一定认可这个观点了,他们会坚持地认为是否信任取决于对方。

为什么人们习惯于将信任的决定权交给别人?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受骗的原因推到被信任者的身上?当你随着以下的模式去体验的时候,就会对此有新的认识了:人们互相信任是因为创造,人们敢于信任是基于心中的无惧,信任的表现方式是放弃控制。

创造――当人们被信任并清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时,就会尽力达成别人的期望,而且经常有超值回报的表现和成果。信任就像发动机,在被信任者心中熊熊燃烧,推动他主动地投入。

没有一个变数,像信任一样,可以这么完美地影响人与人之间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。在一个团队中,信任能够减少和避免因猜疑而带来的内耗,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。信任也像润滑剂,使得团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,使得企业上下更加齐心。

很明显,没有信任,团队协作无从谈起,缺乏信任,团队成员之间只会相互戒备,不愿意接受团队成员的批评,也不敢暴露自己的不足。缺乏信任的团队,会出现两种情况,一种是格外的谨慎,任何人做事情都会先想到保护自己,不会轻易地做有风险的尝试,团队的创造力沉闷,企业的效率低下;另一种情况是成员对一切都充满怀疑,企业文化弥漫着无形的硝烟,久而久之会产生破坏的倾向。没有信任,团队成员会缩回到他们情感保护的“外壳”之中去,就好像一只乌龟,只要有一点点动静,只要感到有半分的威胁,就毫不犹豫地把头缩进肚子里。

对别人缺乏信任的领导者,一定是集企业的多种角色于一身,在现实生活中“苦命”而劳累。一方面,万分渴望有精兵强将追随左右,一同指点江山,共图企业大计;一方面,随时提防身边大将,唯恐被人陷害和欺骗,决策优柔寡断,做事畏首畏尾。这样的领导者不会轻易将核心资源移交到别人的手上,凡事亲力亲为,用人谨小慎微。在一个企业中,缺乏领导的信任,有才能的人无用武之地,领导者不累谁累?

信任可以创造出崭新的局面,可以开创新的合作渠道和新的生活模式,可以开创出更有效的方式,信任使得交易成本降低。信任的价值是创造,创造是一种新的关系,创造一种新的模式,创造出远远大于个人能量的团队张力。

无惧――清楚信任的价值后,回到前面提的问题,为什么人们习惯于将信任的决定权交给别人?为什么有人总喜欢讲“他骗了我,我再不信任他了”这类归因于外的话?答案很简单,因为他们不敢相信别人。

为什么他们不敢相信别人?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他们的心里存在着一种恐惧感。恐惧感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个是没有安全感,害怕被别人欺骗,害怕被人玩弄,害怕自己不能掌控局面,害怕事情的发展超出自己的熟悉范围。另一个产生遗弃感,对自己的能力不肯定,不敢将权力移交给能力强的下属,担心有朝一日被取代;对自己的定位不自信,不敢把至关重要的资源与他人分享,担心别人掌握了这些资源而变得强大,随后将自己抛弃。

对自身不自信,从而缺乏安全感,没有安全感,更加不相信自己。这个内在恶性循环的形成,与人们依靠别人来获得自我肯定有很大的关系。人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: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,环境将各种信息输入到人的意识,形成固定的想法,人们用这种想法去定义生活和自己。问题是,任何信息都会有局限性,人们也经常会产生错觉,尤其在孩子时代。由有局限性的信息和错觉形成的想法,经常是片面的,甚至是错误的。被他人认可是人的心理需求,可是人们将这个需求当成了常规,把部分需求当成了自己的全部,完全依赖这种确定自己的套路,以至于把太多塑造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别人。

没有安全感的人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,在开放和保护两者之间,他会选择保护。拒绝信任别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,保护自己不受伤害,以此来获得内在的安全感。

不安全感是内在的感受,被遗弃感也是内心的活动。被社会抛弃的人,往往是自我抛弃的,因为一个自信能够与社会同步的人,会想方设法跟上社会的脚步。然而,很多人理解错了,以为是他人的成长抛弃了自己,所以就为自己建了一堵厚厚的保护墙,拒绝对别人的信任与欣赏,不让他人靠近自己的核心资源,不让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。殊不知,在这个开放的社会,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他人成长的愿望和行动,不被抛弃的唯一办法,是让自己快步成长,千万别抛弃了自己。

不安全感和被遗弃感令人心生恐惧,一旦恐惧感超过了自信,人们就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设立一道防线,不信任便产生了。

所以,信任别人是相信自己的结果。不信任他人的人,根本上是不相信自己,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感所征服,是以一种消极而保守的方式来获得安全、克服恐惧。

“因为信任,所以被骗”,“你不值得信任”,这些都是对信任的表层理解,也是对信任的误解。由于有这些误解,我们建立了一系列错误信任的基础,并且开始不相信所有人,开始怀疑信任。怀疑过后就是对信任惶恐,极端的情况则是将信任一棍打死。

放弃控制――信任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一种体验。概念可以百般解释、千变万化,体验却是直接发生、骗不了自己,当你在用人和做事情的时候,心里如果感觉到不舒服,体验告诉你产生了不信任;如果心情十分舒畅,没有压迫感,体验让你知道你在信任。

同负责任、付出一样,信任不等于一定要做什么。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,陷入了“你做了什么,我才信任你”、“我信任你,所以一定要如何”以及“你不如何如何,就是不信任我”的模式,结果把自己弄得相当被动,苦不堪言。有些人利用这个模式,把信任当成武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信任取决于自己,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是否信任,决定因为什么理由而信任。看透了信任的本质后,人就可以自由选择了。自由选择后,人就从被动到主动,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。信任应该是一次快乐的心路旅行。

不信任的特点是控制。只有牢牢地控制,一切均在掌控之中,不信任者才会觉得更加安全,控制成为缺乏信心者的保险。因为控制,领导者对人的信任起点是0%,然后根据对方做的合意的事情,逐渐增加信任度,控制导致管理成本增加,工作效率降低。

信任别人的领导者,从“我”开始,建立信任。他们对人的信任起点是100%,放弃控制,完全信任,相信对方有能力把事情办好,相信对方会全力以赴,相信无论出现什么局面,自己都有能力解决。信任是有风险,风险多大自己决定,所以,有魄力的领导者在以100%的信任开局后,如果对方屡次表现不佳,他就会将百分比降低,以规避用人以及经营的风险。